随着中国旅游业的持续升温和消费者出行方式的深刻变化,传统旅行社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关键转型期。从“千团一面”的标准化产品到多样化、个性化、数字化的旅游服务新生态,旅行社这一承载着几代人出行记忆的行业,正在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定义“旅行”的意义。
这场“涅槃重生”,不仅仅是对业务模式的迭代,更是对行业逻辑的重构,对服务本质的回归。
一、从组团到“定制+场景”:旅行社业务模式裂变
过去十年,国内旅行社业务以组团出行为主,追求“量”的堆积。而今天,消费者日趋多元的个性化需求正在倒逼产品设计的全方位升级。
1. 定制游成新主流
据《中国旅游消费趋势白皮书(2025)》显示,2024年定制游用户同比增长42%。无论是高端商务出行,还是家庭亲子、毕业旅行、蜜月度假,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旅行社量身定制独特行程。
例如,深圳某旅行社推出的“私人管家定制游”服务,用户只需提供目的地和大致预算,系统即可由AI+人工双协作完成路线设计、交通安排、餐饮推荐、活动预订,并提供全程线上/线下双重服务支持。这种“以人为本”的产品逻辑,正逐步取代传统的“以景点为中心”的思维方式。
展开剩余85%2. “场景化旅游”兴起,内容即产品
旅游已不再只是“去一个地方”,而是要“在场景中体验一种生活方式”。越来越多的旅行社开始引入场景策划理念,例如:
咖啡+露营:在云南大理打造高原咖啡文化体验营地;
戏剧+旅行:将剧本杀与古镇游结合,打造沉浸式探案式旅游;
非遗+深度游:在贵州推出银饰、苗绣体验营,深入少数民族村落。
这些创新背后,是旅行社从“售卖交通+住宿”向“售卖生活方式”的跃迁。
二、文旅融合加速落地,旅行社角色深度转变
“旅游+文化”的融合不仅是政策导向,更是市场内生的趋势动能。文化消费的升级使得旅行社被迫从“中介角色”向“内容生产者”转型。
1. 打造IP化产品,增强用户粘性
如四川某旅行社与网络作家、影视公司合作开发“剑门蜀道×武侠文化”路线,将张飞庙、剑门关、翠云廊串联为“国风秘境探险线”,并配套推出定制服装、摄影套餐、角色扮演任务系统,极大提升了用户参与感与复购意愿。
这种“IP+路线”的模式,也延伸出跨界商业链条,包括文化衍生品、直播带货、线上文旅课程等,拓展了旅行社的营收来源。
2. 以“夜游经济”与“节庆经济”撬动淡季市场
各地旅行社积极响应地方政府发展夜游、节庆经济的政策红利,设计出多元化的参与型产品。例如:
在洛阳打造“夜上龙门”灯光剧场游;
在西安围绕“长安十二时辰”设定城市剧本;
在杭州举办“宋韵文化节”深度定制游。
这些夜间产品不仅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,还有效缓解了旅游淡旺季的冷热不均。
三、数智化转型加速,打造“智慧旅行社”
面对年轻一代用户“线上高敏感度+自主决策+社交驱动”的出行习惯,旅行社的数字化水平已成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。
1. AI与大数据重塑产品设计流程
在传统模式下,一个产品经理可能需要2-3天才能设计出一个复杂线路。但现在,结合AI行程助手和大数据用户画像分析,仅需输入关键词,便可在数秒钟内生成包括:
行程推荐;
景点热门指数;
地方文化背景;
实时价格波动;
同类竞品对比等内容。
这样的技术赋能极大提升了效率与精准性,让旅行产品真正实现“千人千面”。
2. SaaS系统全面普及,重塑供应链协作
很多中小型旅行社开始接入行业专属的SaaS平台,实现票务、酒店、导游、地接等资源的高效整合。同时,SaaS还支持:
用户CRM管理;
实时订单分配;
财务自动核算;
渠道分佣与多店管理。
一体化平台极大增强了旅行社的运营稳定性与管理能力。
3. “数字导游”与“智慧景区”接轨
目前已有多地试点“数字导游”系统,如通过AR、VR、语音识别等技术,实现自助讲解、实景还原、互动导航。对于无法聘请专职导游的中小旅行团而言,这类技术正成为刚需。
四、用户重塑,旅行社如何服务“Z世代+银发族”
消费者结构的变化,是旅行社转型不可忽视的关键变量。
1. Z世代追求“有态度”的旅行体验
他们关注环境保护、社会议题、地域文化、社交价值,不再满足“看过就好”。旅行社如果依然停留在“吃住行门票”思维,将很快被淘汰。
应对策略包括:
推出“主题深耕”型产品,如纪录片式旅行、文艺电影巡礼路线等;
引入社区运营机制,建立旅游社群,开展用户共创;
结合B站、小红书、抖音等平台,做“可传播”的产品设计。
2. 银发族成为增量市场
根据预测,202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3亿,且健康状况明显改善。老年群体正在成为高频次、高单价的旅游消费力量。
旅行社应加强:
无障碍行程设计;
医疗保障联动;
陪伴式导游培训;
营养饮食安排。
“银发+疗养+文旅”的复合型旅游产品,正逐渐打开广阔市场。
五、从价格战到价值战:品牌是旅行社的未来王牌
长久以来,旅行社行业陷入“价格战”泥潭,利润微薄、客户流失。但现在,随着中产消费升级、旅游标准化内容饱和,用户开始关注“谁能带来更高价值的旅行体验”。
1. 品牌化战略成为关键突破口
越来越多的旅行社正从“代理商”走向“品牌运营商”,例如:
打造“旅行+直播”场景,邀请KOL亲测路线;
推出品牌联名主题游(如与茶品牌、设计师合作);
设置“首席旅行体验官”制度,进行用户共创设计。
2. 从C端走向B端,多维度布局出境游、研学游、企业团建
有实力的旅行社已经开始B端布局,如:
为企业定制奖励旅游(MICE);
与高校合作研学游与夏令营;
与外贸企业协同出境市场布局。
这类“高净值低频次”项目,为旅行社提供了稳定收入来源和专业声誉。
结语:旅行社的明天,属于那些“创造旅行意义”的人
旅行不只是位移,而是一次生命的刷新。而旅行社,不应只是搬运行程,更应是旅行意义的创造者。
在文旅融合、科技加持、用户升级的多重驱动下,国内旅行社正迎来黄金重构期。这既是一场危机,也是一次伟大的机会窗口。
未来属于谁?属于那些既懂文化,又懂技术,既尊重用户情绪,也能系统解决问题的旅行品牌。旅行社的终极使命,从来不是送人去哪里,而是帮助他们找到“为什么去”。
发布于:吉林省股票配资平台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