钙钛矿-硅叠层电池效率突破34.58%
中国太阳能巨头隆基绿能(LONGi)和苏州大学的团队最近搞了个大动作,他们用了一种特别的新材料——非对称自组装单分子层(SAM),成功把钙钛矿-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到了34.58%。这个成果已经发表在了《自然》(Nature)这种顶级学术期刊上,意义可不小。
这项研究不仅解决了叠层电池里一个关键的界面缺陷问题,也让这个技术离打破世界纪录只差一步了。这也说明中国在下一代光伏技术的全球竞争中,还是走在前面的。
现在整个世界都在推动能源转型,太阳能技术发展得特别快。传统的单晶硅电池效率已经快到理论极限了,大概29.4%左右,也就是所谓的肖克利-奎伊瑟极限。为了突破这个瓶颈,科学家们就开始研究叠层电池,而其中钙钛矿和硅的组合,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希望商业化的方向之一。
光谱分割与高效传输
这种设计的核心思路,其实就是“光谱分割”——上层的钙钛矿电池主要负责吸收高能量的蓝光和绿光,而下层的硅电池则专注于吸收低能量的红光和红外光。两者一上一下,配合起来就能把太阳光谱利用得更充分,理论上效率可以达到43%以上。
不过呢,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,有两个关键问题必须解决:第一,两种材料之间的界面要做得又高质量又少缺陷;第二,电荷在界面之间要能顺畅地传输,不能有损耗。这两大难题,一直是全球研究者们争相突破的难点,也是这次隆基能够取得进展的关键所在。
这次他们研究的亮点,是开发了一种叫HTL201的新材料,这是一种新型的空穴传输层。它的作用就像一座“桥梁”,在钙钛矿层和电极之间,帮助光照产生的正电荷(也就是空穴)快速跑出去,同时还能挡住负电荷(电子)反着跑回来。这样一来,电荷就不会“打架”,效率就更高了。
说到空穴传输材料,自组装单分子层(SAM)一直被认为是理想的选择,因为它很薄、透明,导电性也不错。但问题来了,在工业级的晶硅衬底上,尤其是那种表面有微米级金字塔结构的,传统的对称结构SAM很难形成一层均匀、无针孔的薄膜。一旦出现这些小孔或者不均匀的地方,就会在界面处产生很多“复合中心”,电荷一到这里就变成了热能,白白浪费掉,这就是所谓的“非辐射复合”。这种情况会严重限制电池的电压和整体效率,所以这也是之前一直难以突破的问题之一。
新型分子结构提升光伏效率
隆基和苏州大学的团队这次搞了个大动作,他们设计出了一种叫HTL201的分子,这玩意儿跟传统的不一样。它有个特别的“非对称”结构,这就让它在复杂的绒面硅底子上表现特别好,自己能组织得更均匀、铺得更密,效果比以前强多了。
更厉害的是,这个结构还优化了钙钛矿层和空穴传输层之间的能量排布。根据论文说,这种能级对齐让钙钛矿层里的准费米能级分裂(QFLS)大大提升了,这样一来,界面处的能量损耗就被有效抑制了。
测试结果也挺牛的,这个电池的开路电压达到了2.001伏,填充因子更是高达83.79%,这些都是它能达到34.58%转换效率的关键因素。
这次发布的34.58%效率,离隆基去年5月创下的34.85%叠层电池世界纪录只差了0.27个百分点。这说明他们的技术在不断进步,而且速度还挺快。这也反映出中国在光伏领域,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之间有很强的协同能力。
隆基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企业之一,本身就有很强的产业化经验,而苏州大学在材料科学方面的前沿研究也很扎实,两者结合可以说是相得益彰。
产业科研协同创新
这种“产业出题、科研答题”的模式,让研究方向一直紧贴着实际生产中的关键问题。比如说,这次研究用的底层电池是双面纹理异质结硅电池,这本身在工业上已经很成熟了,说明这个实验室成果要变成大规模生产的难度更低,路径也更清晰。
虽然现在要把这种高效电池真正铺到老百姓家的屋顶上,还有不少路要走,特别是在大面积生产时的均匀性和长期稳定性方面,还需要继续努力攻关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像HTL201这样的材料科学创新,正在为下一代太阳能技术打下基础。
随着中国在叠层电池生态系统上的不断投入,一个由产业界、学术界、研究机构和应用端紧密合作的创新网络正在逐渐形成,持续推动太阳能技术往更高效、更便宜的方向发展。
股票配资平台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